吴晓波:机器人或是十万亿级产业 中国将“统治”制造!中国将主导人形机器人制造,这可能是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。智元的人形机器人工厂位于上海奉贤的四团镇,距离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不远,招工和供应链配套都很方便。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电车的零部件高度重合,后者可视为初代版的机器人。
智元的工厂是一栋标准厂房,一楼是组装和测试车间,有几十名技工在安静地工作,他们可能是中国第一代人形机器人组装工。几乎所有工种都是手工作业,尚未形成完整的流水生产线。几台关键零部件的测试设备是自主研发的。二楼是一个小型训练场,上百个完成组装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行走测试。这些机器人身高一米六,如果晚上熄灯后站在它们中间,会有一种未来的既视感。
年轻的厂长介绍,这家工厂原本生产扫地机器人,去年11月才改造为人形机器人生产线,目前年组装能力可达5000台,是国内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工厂。
从工厂出来,我去了位于张江的智元数据采集中心。在这个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,上百名数据采集人员对机器人进行重复练习。智元采用人力成本最高的“真机数据采集模式”,一个简单的动作如从桌上把玩具抓起来放进篮子里,需要训练数天并采集上万条信息。这个中心一年能完成亿级数据采集。
我亲身测试了一个已经完成训练的场景:我在桌子上随意倒了几处茶水,机器人可以在没有遥控员的帮助下自动抹去茶水。
3月18日我去智元调研时,这家企业刚刚发布了第二代灵犀机器人X2和首个“机器人通用基座大模型”——智元启元大模型。一周后,创立仅两年的智元宣布完成第九轮融资,估值飙升至150亿元。
具身智能是近两年大热的概念,意指“具备身体的智能”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人形机器人,核心技术由大脑软件和本体硬件构成。去年9月阿里巴巴主办的云栖大会首次组织了机器人专场,全国有14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参展。在那里,我第一次见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“人形机器人军团”。
筹备年终秀时,我想带一个人形机器人上台,但联系了多家公司都被婉拒,因为那时没有一家企业敢于保证在实时直播时不出问题。最终,在12月30日的年终秀现场,陪我上台的是杭州六小龙之一——云深处的四足机器人。这种机器人已被应用于隧道监测、消防救援和货物运输等领域,甚至爬到了珠峰大本营。
今年2月底,我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调研,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之一。它首创研发的攀爬机器人已应用于大桥和风力发电机的检修,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人形机器人的科普专著《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》。
到目前为止,我已经走访了六家机器人企业。本周我将赴北京,走访银河通用、千寻智能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,然后再前往深圳和杭州做第二轮实地调研。
如果没有2022年底OpenAI公司催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,机器人大脑技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。在AIGC技术推动下,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赛道面貌已经日渐清晰。
我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研发和制造中心。这一判断基于三个优势: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工程师和创业公司集群,应用场景最广的市场,以及最齐备且性价比高的供应链。目前,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了约63%的份额,这一比例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很难被撼动。
以两足人形、复合人形和四足机器人为核心表现的机器人制造,有可能成为中国下一个十万亿级产业。过去中国有两个十万亿级产业,分别是汽车和房地产,未来十年养老产业将成为第三个,而智能机器人有极大可能成为第四个。
从制造业角度看,如果说电动车为中国制造业续命了十年,那么正在崛起的机器人将再续命二十年。然而,在实地调研中,我也感受到行业的炙热和泡沫化。尽管风险投资和股市已经多次炒作机器人概念,但实际上相关企业的收入非常低,名气最大的杭州宇树去年营收约为3亿元,已是行业第一。
一些基础性难题仍然亟待解决:人形机器人尚未找到实际应用场景;数字采集方式存在缺陷,具备指数级能力的采集模型仍有待探索;通用型具身大模型的标准还未形成,技术路径仍未收敛到位,重复建设现象普遍。
那天在智元,我与联合创始人彭志辉交流。这位1993年出生的华为天才少年在网上被称为“稚晖君”,是B站的百万粉丝UP主。他的青涩理工男气质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马化腾、王兴或张一鸣。那一刻,我有点恍惚。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