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股票 > 正文

小米SU7车祸引发热议:智能驾驶真的安全吗?

  • 股票
  • 2025-04-04 12:30:02
  • 9
一场发生在安徽铜陵的致命车祸,将小米SU7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,也令高速发展的智能驾驶行业陷入了舆论风暴。  目前关于此次车祸原因尚未有定论,但从NOA系统发出风险提示到碰撞发生仅2秒的时间,AEB功能是否触发等引发热议。4月2日,网上曝出的一条视频显示,一辆小米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,车主双手离开方向盘,躺在驾驶座位上呼呼大睡,这将智驾功能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。不仅是小米,网上不止一次流传有用户在L2+模式下驾驶其他品牌的汽车完全脱手,甚至在车内睡觉。这反映了消费者对辅助驾驶功能产生过度依赖。  值得注意的是,自去年开始,城市NOA功能上车、端到端等智能驾驶技术爆发式普及,2024年被看作为整车智能驾驶的元年。一时间,“高阶智驾”“智驾平权”似乎已经成为车企营销的标配。  “车企接二连三推出端到端大模型的智驾,并大肆宣传,核心还是为了打造差异化,目的是把车卖出去。”一名自动驾驶行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对于整车厂而言,卖车是主要业务,成本决定了利润和市场竞争力,那在一些低成本产品上势必无法布置太多的安全冗余。  营销狂欢与责任真空  “不是谁声音大,谁就是老大。”岚图汽车CEO卢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,行业内缺乏智能驾驶的标准化,从负责任的角度来看,必须向用户明确解释什么是智能驾驶,要有清醒的判断和深入的分析,赋予用户正确的判断权利。  当前,汽车行业陷入白热化竞争,车企推新品速度加快,比拼参数成为不少车企在开发布会时营销的卖点,在某些维度上,行业甚至陷入了“人人自称领先”的畸形生态。另一方面,车企大肆宣扬智驾,通常将L2+进行包装,仿佛L3级自动驾驶已触手可及。车企在营销中强调高阶智驾,却未明确告知智能驾驶功能在夜间等一些极端场景的失效概率,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系统,部分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。  2024年,市场监管部门平台接收新能源汽车软件问题投诉举报3.5万件,占新能源汽车投诉举报总量的22.4%。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为智能辅助系统失灵、中控黑屏、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面“锁电”、篡改或拒绝提供汽车数据、虚假或“超前”宣传具有远程智能泊车或自动驾驶功能等。  而当技术狂奔遇上安全红线,宣传泡沫终将反噬。一部分用户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当作自动驾驶使用,近两年来,由于用户不合理使用驾驶辅助系统,导致事故的新闻也屡见不鲜。三年前,蔚来汽车车主的一场车祸首次将国内自动驾驶技术推到风口浪尖上。当时,蔚来车主林文钦驾驶ES8汽车启用NOP领航辅助系统时发生事故并不幸逝世。随后,小鹏和理想就对产品宣传用词进行了纠偏,修改了驾驶辅助系统的名称。其中,理想将旗下辅助驾驶系统名称从“理想AD高级辅助驾驶系统”调整为“理想AD辅助驾驶系统”,去掉了"高级"二字,小鹏汽车则将"XPILOT 3.5自动辅助驾驶系统"更名为"XPILOT 3.5智能辅助驾驶系统。  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政策的支持,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快速上车,一大表现是城市NOA迎来上车热潮。城市NOA可以在复杂的城市场景中实现点到点的“导航辅助驾驶”功能,车主在导航上设定好目的地,车辆可以实现全程辅助驾驶到达终点,并在路途中实现变道、超车、过红绿灯等行为动作,其难度远远大于高速NOA。业内认为,城市NOA是辅助驾驶的天花板,被行业看作为高阶智驾,也是无人驾驶的入门槛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5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,辅助驾驶仅包含变道、跟车等基本功能,引入人工智能才能称为高阶智驾,例如城市NOA等。但再高级的智驾也只是智能驾驶辅助,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。厂家在宣传时应明确告知消费者,辅助驾驶责任人还是驾驶者。  “从纯技术的角度,智驾的普及是必然的趋势,犹如汽车替代马车、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,是不可逆的趋势,不论从驾驶还是乘坐的角度,智驾均”重新定义了汽车“,改变了未来人们出行方式,所以可以预判,未来的汽车一定是智驾汽车,各个价格段均是如此。从技术普及的角度,”智驾平权“、智驾功能从高价格车型普及到低价格车型也是必然的趋势,符合新品类普及的规律:由高价到低价,由小众变大众,由怀疑到接受。同时,新品类、新技术的普及需要全行业、所有企业的努力,所以我们必须肯定各大企业在整个智驾普及过程中的贡献。然而,从传播的角度,的确存在部分企业夸大其词、预售技术,试图在竞争中站住有利位置,然而激进的营销,尤其是在智驾这类关乎消费者安全的功能上,无疑是危险的。”里斯战略咨询汽车行业负责人、高级顾问赵春璋对记者表示。  赵春璋表示,一方面,里斯过往一年对消费者关于“智驾”的调研发现,由于智驾技术刚刚推广,同时行业中尚未有关于智驾的清晰定义,导致很多消费者,尤其是大众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认识是模糊的,消费者不清楚智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,目前达到什么样的水平,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,所以虽然消费者对于智驾的认知与接受度逐步向好,仍存在部分人群对智驾存在顾虑。另一方面,由于行业与消费者对于智驾关注度的持续提升,甚至已经上升为购车时重要考量因素之一,因此部分车企夸大其词、预售技术,他们没有向消费者介绍清楚、或者用含糊的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功能,混淆“能用”与“好用”,看似全民“智驾狂欢”的背后,蕴藏巨大危机。同时,这样的做法无疑会给智驾的普及带来一定阻碍。因此,各大企业应该思考的是,如何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智驾普及,而不仅仅依靠营销来抢夺生意。  车企的算盘与技术铁律  目前,主流车企基本都已导入了L2级辅助驾驶产品,并推出了智驾系统,声称其智驾水平达到了L2+无限接近L3级别,甚至和L4级自动驾驶趋近。尤其是伴随着端到端大模型的上车,车企们对智能驾驶的宣传亦越发激进。 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L2和L4之间,约束条件和及格条件都不一样。L2智能驾驶的价值是给车主提供更多的功能和体验感,用户更关注的是表征上、表象上能够体验到的差异感,比如接管时间从5分钟拓展到10分钟,再从10分钟拓展到30分钟,但在超过半小时一次或超过一小时一次之后,给用户体验感的增值是递减的;而L4自动驾驶有一个安全为先的理念,它的及格条件不是一小时不接管,而是一万小时不接管。  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涉事的小米SU7为标准版车型,未配备激光雷达,官方售价21.59万元,在感知探测配置上,搭载了1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,其他高配版本车型(官方售价24.59万元起)上,则有更多数量的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。  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,一直以来,特斯拉坚定视觉方案,通过提升算力、算法和模型训练,实现自动驾驶感知功能,多数车企选择了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,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感器是激光雷达。值得注意的是,激光雷达虽感知效果更佳,但成本相对较高。  卓驭科技陈晓智认为,从技术角度来看,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提升安全性,没有激光雷达不影响基础能力。比如,特斯拉FSD已经进入国内,其基础能力(安全性、舒适性、拟人性)非常强。但在极端场景下,比如夜晚逆光下遇到静止的黑衣人,这种确实是视觉弱视的场景,加上激光雷达肯定有用。因此,对于L3、L4级别自动驾驶,要考虑比较极端的场景,是否配备激光雷达需综合考虑技术及其他因素。  “激光雷达的作用是提供冗余安全性。可能不同车企有不同观点,车企装不装激光雷达不见得完全是对于智驾系统的考量。因为他们是卖车的,装不装激光雷达还会考虑整车的成本、车型的定位,甚至考虑市场宣传的需求。”陈晓智对记者表示。  “车企、用户还是价格敏感型用户,比如一个5000块钱的智驾方案用激光雷达就太奢侈了,激光雷达所带来的安全保障提升并不足以让买家买单,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卷一下纯视觉方案。对于汽车产品,如果能够砍掉1万元的总体成本返利给消费者,通常会更加有销路。”张宁此前对记者表示,在约束条件上,为了保障汽车产品的价格竞争力,L2智能驾驶系统首先是价格敏感型,价格条件非常严苛;L4自动驾驶产生的价值不是多卖几辆车,而是生产力替代,以替代司机成本的角度来看,用10万元的成本来构建自动驾驶能力也不算多。  在当前车企推出的最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中,高阶智驾几乎成为标配。伴随着车市竞争加剧,智能驾驶开始追求性价比,以城市NOA为代表的高阶智驾不断下放到价格更低的车型上。今年春节后,比亚迪将高阶智驾卷向10万元以下车型。  对于不同价格车型搭载智驾功能的区别,陈晓智表示,要取决于每家车企对不同价位车型所放的功能的区别。我们不能判断车企是怎么做的,对卓驭来说,不同方案的区分度在一些比较极端的工况会有区别。比如,低成本方案在狭窄路段可能无法通过,会主动刹停并提示接管,但安全性不会打折扣;高成本方案则能处理更复杂路况,可能在通过性的配置上会有区别。陈晓智对记者表示,在高动态场景,比如突然横穿的外卖车,高成本方案响应会更快,低成本方案可能会慢一点,但是它也能刹住。此外,人车混行等复杂场景下,高成本方案模型处理的分辨率或者算力更大。(文章来源:第一财经)

有话要说...